编演现代英模人物事迹的戏曲,很不容易成功,他们的事迹众人皆知,,又不能随意添加"佐料",拔高为"高大全"也不会为人们接受,这个难点不好突破。
可我看了国家京剧院二团的《老阿姨》之后,觉得艺术家们开始突破了这个难点,这出戏很让人期待,我连续"三刷",很是喜爱。
首先,戏很接地气,用朴实的手法表现了甘祖昌将军与夫人龚全珍相见、相知、相恋,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的无私奉献。他们融入了当地的农户之中,没有将军、将军夫人的架子,龚阿姨对失学女童的爱,改变了少数人重男轻女、忽视教育的错误观念,也让观众十分感动。
其次,这出戏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结合上做很好,没有豪言壮语,而是用戏曲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是一出耐看的戏,看完一遍还想看第二遍。头一场二人相见至婚礼很简炼,按现在说是"闪婚"。那个时代的军人就是这样,工人职员也如此,志同道合就结合,没有过多的物质需求。从新疆兵团到贫困的江西农村,剧中也表现了龚阿姨的困顿、犹豫和一丝怨言,这是很真实的。但她看到失学女童的遭遇后,毅然伸出援手,这就引出了阿姨冒风雨奔赴女童家的一场很精彩的戏。
演员王润菁手中的道具是一把雨伞,边唱边舞,脚步匆匆,在这里遵照京剧传统的程式化表演规律,采取戏曲写意的手法,让观众"看"到了道路的崎岖、泥泞,人物行进的艰难步履。每演至此,台下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员的付出为人物形象添加了崇高的一笔亮色。这般付出不仅让女童和其父感动,也让观者从心中对阿姨致敬。王润菁老师的唱功十分了得,张派的演唱风韵,创腔上的变化,把人物同女童、同亲生女儿之间的关系表达得层次分明,也很好听悦耳。该唱段遵循了京剧唱腔的固有规律,没有难度极大的“样板戏”味儿,如若扩大传播途经,进行推广,有望在票友中传唱开来。
再者,全剧呈"一棵菜",除王润菁、田磊两位梅花奖得主外,配角也很出彩,人人到位,个个有戏,布景、道具、服饰,均吻合剧情与人物,没有"声光电"高档配备,很朴实地再现了当年情景。它的成功,说明了并非“大制作”才是新编戏的唯一出路。
戏的成功与国家京剧院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王勇院长、徐畅团长率剧组去江西深入生活、汲取养料,大有收获。今年5月首演后,七一、国庆再度公演,很受欢迎。老阿姨受人尊敬,《老阿姨》被人喜爱,希望这个戏能够在舞台演出实践中千锤百炼,像《白毛女》《红灯记》一样,成为国家京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