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京剧老艺术家的视频回忆录太珍贵了

2025-02-25 07:45来源:京剧艺术网阅读量:46


 

这大约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不少人士多感叹:一位戏曲老艺术家“走了”,也就带走了身上宝贵的“玩意儿”。为了追补遗憾,中国戏曲学院开始对毕业于这所院校和到院里授课的高龄京剧艺术家进行录相的视频回忆工作,国家京剧院也开始对老艺术家采用这种方法积累宝贵资料,这是京剧界的一件大好事,前后约有60多人次参与录相。

录相后要保存,不用在商业活动中,而要原汁原味的收藏,还特地配上字幕。但由于老演员年事已高,记忆力有所下降,可能会有小的差错,在谈到自己的搭档、同事时,也可能会有误会误谈。配字幕时,也会出现错别字。为防止以讹传讹,保证资料的正确、规范。需要有人来订正一下,中国京剧艺术网站接受了这个任务,交付于我。当时我有点担心怕完成不好耽误了大事,在领导鼓励下,我硬着头皮答应先试一下,于是端坐在屏幕前仔细观看。由于我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有17年政审影片的经历,所以不陌生,但这是国粹艺术博大精深,挑字幕上错别字容易,比如提到马少波先生,老演员口语说是马少坡,打字幕的青年人不熟悉马老先生,就打出来马少坡,这改过了好办。讲到了艺术,表演有很多行话,提到不少老演员的表演,就需要我去查对,对我是个大考验。再涉及到出国演出,还有点政治、外交方面的常识,也不能马虎。比如老演员谈到去日本演出,归国时当年还没有直飞航线,就先飞到香港。说道下飞机时看到了不少美国兵警卫,我有疑惑,马上翻回来看这是什么年月,一查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还是港英当局管理未回归祖国,怎么有美国兵呢?提出问题后,再向录相的本人了解是演员看到人高马大,蓝眼睛、大鼻子的英国军警,误以为是美国兵,核实后改了过来。

其次还有人物名称、剧目名称、板式名称,口语化往往简化了,要恢复其正规名称,比如天上神将之一巨灵神,口语说是巨灵,字幕上就要加一个“神”字。谈到戏名,说“探母”,不知是《四郎探母》还是《李逵探母》,就要根据演员所说的剧情,把剧目名称弄准,改好字幕,辅助其录相。

再就是演员涉及到同事、搭档时,有时会把误会的小事也亮出来,给人以错觉,比如说某人耍大牌,不配合演出等等,由于事情已过多年,无法调查清楚,扣上一顶帽子也不合适,还是和为贵,友情为重的好,我提出这样的小事可以不谈,经领导去协商,谈话者也愉快地同意。

除了挑毛病,我主要是学习,老艺术家功底深厚,肚子是“杂货铺”,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小生名家孙培鸿录的是教戏《忆十八》视频,连唱带念加表演很精彩,可供学员、票友学习。国家京剧院的老演员还深情地回忆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排演《平原游击队》的情景,钱浩梁饰李向阳,袁世海饰老秦爷,阵容强大,录相时,老演员连唱带念,看得我特眼馋,可惜当时没看到,后来就演变成《平原作战》了,袁世海的戏就少多了,只演了一个老鬼子龟田。

欣赏视频时也有乐子,老演员岁数一大,说话难免重复,尤其是杜近芳先生重复多,不似她在舞台上的情景,有时重复的她自己全乐了。虽说是要原汁原味,但也要适当精炼,我也提出建议,将太重复的简练一下,协商之后,得以圆满。

很让人感动的是,国家京剧院一位武生演员已高龄患病,语言不清楚了,录相时由他夫人当“翻译”,并给以补充,这种对艺术的痴爱与敬业精神令人十分钦佩。

老艺术家的回忆视频有的短一些,有的长约四五个小时,讲述他们从小学艺、拜师、演出、业余爱好等方面的经历,可以称为是可听可视的中国京剧史的有益补充,对比出版书籍,视频可以看到老师们的音容笑貌与即兴表演,有些教授剧目的视频更可以辅助教学,真是太珍贵了。如今有些老艺术家已离世,更显出抢救戏曲资料的紧迫性、重要性。

约两个月时间,我战战兢兢地完成了任务,得到领导首肯。其实我没有功,只是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感到京剧的博大精深和角儿的魅力,要说体会,就是一句话:老艺术家的视频回忆录是块宝玉。